首页 新闻 养生 母婴 中医 饮食 减肥 美容 心理 手机版

青少年抑郁:警惕隐秘角落的威胁

来源:搜狐 发布时间:2023-10-10 11:12:34

2023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将本年度主题定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呼吁全社会提高认识,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抑郁是盲点,发病前多经历持续逆境

引发抑郁的原因无处不在,不论多么乐观积极的人都很难彻底规避。经过近些年的普及,中国成年人对抑郁症已不再陌生。但青少年恰恰是盲点所在。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还有研究认为,很多成年时才被确诊的抑郁症患者早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部分青少年长期处于情绪低谷。其中,诱发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排名第一位的就是人际关系(占77%),其次是家庭关系(69%)和学业压力(54%)。

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在《自驱型成长》一书里指出,世界各地许多孩子处于长期的慢性压力之中,其压力源并非重大危机,而是持续的失控感。66%-90%的人在首次抑郁发作前经历过一次重大压力事件或持续的逆境。

上文提及的校园霸凌事件就是长期人际关系压力导致抑郁的典型案例之一。除此之外,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创伤都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家长应及时察觉异常,以免延误治疗

成年人抑郁时往往可以进行自我诊断。青少年由于处于特殊成长阶段,早期的异常行为常被误认为是小孩子的“无理取闹”、“矫情”,或者青春期、叛逆期的“正常”表现;此外,不愿表达、病耻感等也不同程度阻碍了青少年向外求救,从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而抑郁发作时间越长,功能损伤就会越严重。

专家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观察青少年行为或躯体症状来及时察觉异常情况。当孩子出现:①睡眠困难、没有食欲、胸痛、腹痛、头痛等身体症状;②爱发脾气,易激惹、冲动、攻击他人等情绪问题;③无故厌学、成绩断崖式下降、回避同学交往等行为特征时,应考虑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可能性。

临床上常用的抑郁治疗方式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常适用于轻度的抑郁障碍患者。当进行 6 周-12 周心理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时,就要同步使用抗抑郁药。

药物治疗不再以“快乐缺失”为代价

许多青少年患者及家长对精神类药物有所担忧,认为使用抗抑郁药人就会变得“呆呆的”,即使不再抑郁也还是不快乐。这种认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早期抗抑郁药的治疗机制有关。抑郁症的发病可能与三种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的紊乱有关,对应地,抗抑郁药物的研发需要打通并平衡这三种通道。市面上常用的抗抑郁药要么是单通道单打独斗,要么是双通道组合三缺一。这就导致30%~50%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仍存在残留症状。

值得欣慰的是,医学界对抑郁治疗的残留症状已经有了新的解法。去年11月1类创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商品名:若欣林®)的获批上市,意味着新一代抗抑郁药出现了一个三管齐下的集大成者。这是目前市场中唯一的5-HT/NE/DA三重再摄取抑制剂,可全面兼顾抑郁症多维度症状,在改善焦虑、快感缺失、疲劳、认知症状等残留症状方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引起嗜睡,不影响性功能、体重和脂代谢。

新药最特别的地方在于解放了大脑里的“快乐激素”多巴胺,这个激素会让人表现得活跃、积极,也容易产生动力。这对处于关键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而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从此,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不再以快乐缺失为代价。


责任编辑:FG003

最新更新

精彩推送

中华科技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联系邮箱: 3 1749 3128@qq.com

Copyright© 2014-2020 中华科技网(www.chinatech.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